海外網5月10日電?當地時間2月22日,英國劍橋大學高級研究員、清華大學訪問教授、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訪問教授馬丁·雅克(Martin Jacques)在第32屆卡姆登年會上發(fā)表題為“中國將成為怎樣的全球性大國”的演講,部分演講內容摘編如下: 中國將成為怎樣的全球性大國?十年前,這個問題或許不會有今天這樣的急迫性。十年后,情況發(fā)生了很大變化。首先,自從2008年西方爆發(fā)金融危機以來,美國衰落之相日益突出;其次,同樣自那場危機以來,中國不斷崛起。這十年里,中國經濟規(guī)模翻了一番,而美國經濟大約只增長了10%。 這些變化也帶來另外一些結果,在新一代領導人領導下,中國的對外政策發(fā)生變化,從鄧小平時代的“韜光養(yǎng)晦、決不當頭”發(fā)展到今天變得外向得多、開闊得多。 西方最致命的毛病在于,在思維深處是不理解中國的。我們的思維范式認為西方是具有普世性的,終有一天世界上所有人都應該、必須且必然變得和我們差不多。老實說,這種提法已無法維持。 我說四點:第一,我們一提到國家就會想到民族國家,但中國絕不能被簡單劃歸民族國家范疇。在我看來,不應僅僅將中國看作民族國家,還應將其視為文明國家,其傳承是文明的傳承。中國對國家-社會關系的認識、儒家價值觀、個人的社會角色、人際關系,甚至中國的美食、語言,都是中國傳承的文明遺產,中國既是文明國家又是民族國家,從這樣的角度去看中國,才能真正理解它的不同之處。 第二,我們總認為中國是個中央集權化程度很深的國家。運作國家的一切決定都出自北京,這當然不是真的。中國有14億人口,不可能事無巨細都由北京決定。中國在漫長的歷史中總結出一個經驗,唯一可以既維持統一又確保國家機器正常運作的辦法是對地方差異給予足夠的尊重,或者說“一文多制”即“一個文明多種制度”。 第三,是國家與社會的關系。我們認為治理在本質上便是普選權、多黨制,中國卻不一樣。正因如此,西方長期以來一直堅信中國當前的體制是不可持續(xù)的,是缺乏合法性的。但如果你關注關于中國治理的學術研究,關注皮尤中心的全球態(tài)度調査,就會發(fā)現中國人對政府治理的滿意度非常高,完全具有可持續(xù)性。 第四,西方和中國對普世性的理解大不一樣。歐洲將普世性看作一場傳播福音的布道,要改造世界。中國不認為普世性的表現是自身的外化,而認為自己是中央王國,是天朝,是文明的終極形式,因此根本沒必要離開中國。所以,中國的普世性是一種留守型的普世性,而西方的普世性是一種向海外進發(fā)的普世性。 辨析以上差異,對理解中國的世界觀和中國的全球角色非常重要。 我認為中國作為全球性大國有以下幾大特征:一是中國的經濟實力。我們必須承認中國的經濟轉型令人矚目,2015年時中國GDP在全球總量中的占比就已經超過了15%,現在已經達到了16%-17%。這非常了不起,到2030年或2035年,中國貢獻的GDP將達到全球總量的三分之一,中國經濟規(guī)模將大于美國和歐洲的總和。盡管我們不能完全排除意外情況,但這些預測總體上都會成為現實,鑒于近期的歷史,我們必須高度重視這樣的預測,否則可能犯下大錯。 二是中國與發(fā)展中國家的關系。中國對發(fā)展中國家有某種親近感,能夠理解發(fā)展中國家面臨的各種問題。許多人批評中國與非洲國家的關系,但如果你看看非洲國家的民調結果,65%的非洲人對中國的態(tài)度是比較正面的。根據預測,到2030年,被稱為“南方國家”的發(fā)展中國家將貢獻67%,只有33%來自發(fā)達國家。所以,中國自然會高度重視與發(fā)展中國家的關系。 三是“一帶一路”。中國在與發(fā)展中國家特別是非洲打交道的過程中學到了很多經驗。如今經過大力推動,中國已經投入了巨額資金,沿線許多國家對這項倡議展現出巨大熱情,因為它們看到了改善當前處境的機遇。我想這大約能反映出各國對“一帶一路”的態(tài)度。 四是中美關系。我認為中美關系已經駛入了未經勘測的水域。美國人現在有種心態(tài),覺得中國是個威脅,或者至少也是個挑戰(zhàn)。我認為在討論中美關系的時候,我們過度夸大了中國軍費開支的重要性。中國不是蘇聯,中國一向不像西方和俄國那樣看重軍事實力、美國不可能阻止中國崛起,除非它發(fā)動核戰(zhàn)爭。中國崛起是一個偉大的、非同尋常的歷史時刻,它背后是世界的根本性轉變。 中美競爭最根本的問題不在于貿易,而在于創(chuàng)新。西方認為中國沒有真正的創(chuàng)新能力,無法做出創(chuàng)造性和激進的改變。我認為這是個很嚴重的誤解。中國社會各個階層的漸進式創(chuàng)新積累了巨大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經過一個長期的積累過程后,中國現在已經具備了極強的創(chuàng)新能力,創(chuàng)造了許多我們無法想象的東西,成為了世界創(chuàng)新大國。實際上隨著中國經濟激烈競爭,迸發(fā)活力,美國企業(yè)應該投身加入其中,向中國學習,這是非常重要的。 對于西方特別是美國而言,最關鍵的問題在于如何找到另一種與中國打交道的方式。西方不能繼續(xù)自以為是天下第一、固步自封,而是要跳出長期以來習以為常的世界,學會在新形勢下生活。我認為美國最大的挑戰(zhàn)在于學會適應新的世界,接受中國作為一個實力相當的競爭對手,確定新的合作形式和對抗形式。 ? Tags:劍橋 橋教 教授 授馬
作者:佚名 來源:不詳
相關文章
|
|
聯系我們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廣告服務 | 幫助中心 | 意見反饋 | 友情鏈接 | 收藏本站 |
Copyright 2008-2018 © 珠海生活網版權所有 聯系電話:13560388882 客服QQ:2319408468 電子郵箱:2319408468@qq.com |